top of page
搜尋
芳枝 吳

[轉貼]台灣長照的現象


勞動部推估,台灣1153萬勞動人口中,有231萬的人雖然不是主要照顧者,但隨時須分攤照顧責任,白天上班、晚上接手照顧,或經常要請假帶長輩就醫。換句話說,每5個上班族就有1人踩到長照地雷。

為了照顧失能家人,影響到的不只是照顧者的經濟,也波及台灣的勞動力。

失能人口2025估計

照顧責任嚴重衝擊勞動力

長照制度有什麼問題?人生下半場,誰來照顧我們,和我們所愛的人?

長照困境 1看不到、找不到、用不到

“長照政策最大的問題,就是民眾根本不知道政府可提供什麼資源和服務。”

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直指問題核心是「看不到、找不到」。

儘管各縣市設有長照管理中心,但民眾諮詢必須透過轉接再轉接,就連各地長照提供者要詢問相關問題也缺乏內部機制,「長照不是到網站下載書面資料就好,這樣的政策不過是流於口號,落在實務上根本找不到資源。」

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則認為,由於普遍缺乏開放式的長照諮詢和一案到底的申請服務,多數民眾對長照的想像就是外勞、養老院、或自己顧,就算打電話去相關老人團體或長照中心諮詢,也常因為需要的服務不完整或無法及時提供,就放棄申請。

再者,就算申請到服務,也經常得等很久,或是服務內容限制多,不足以滿足照顧需求,或許暫時可擋著使用一陣子,不過一旦失能程度加重,只好放棄政府的長照服務,轉而申請外籍看護工和機構,但這兩項選擇都被目前的長照政策排除在外,也就是說,高達5成的長照失能家庭無法申請政府的長照服務,也就是「用不到」的困境。

長照困境 2醫療、照護體系漏接

根據健保統計,台灣的長者一年平均看28次門診,其中8%的長者固定每月拿10種以上藥物;65%的台灣長輩有潛在不當用藥的風險,這可能導致後續住院、診療及醫療費用增加;台灣的失智症患者,相較於其他國家同樣病況高齡長者,住院機率超出2.4倍,原因以肺炎、泌尿道感染為主;之後的死亡風險,比起未罹患失智症的患者高了62%;「健保的服務效能或許是好的,但品質堪憂。」

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認為,台灣的醫療服務以器官疾病為導向,分科細且片斷,欠缺對病人整體的思考,以至於花了很多人力、時間、金錢、精神,仍無法提供病人良好的照護。這種情況下,重複用藥、重複檢查自然不可避免。

不只是醫療服務,對長者來說,離開醫院後的照護是更大的問題。高齡狀態的變化其實牽涉到很多複雜的元素,可能是一般慢性疾病,可能是失能、失智等身心功能衰退,也可能受到家庭社會資源的影響。光是做好院內的醫療行為,並不足以解決高齡者面對的生活問題。

陳亮恭舉了一個例子:一名老人因拉肚子、反覆性腸炎常跑急診,但每次也只能拿藥回去吃。因為治療這名老人太多次,急診醫生開始思考為何他常常拉肚子,家庭訪視後才發現,這位輕度失智的老人每天都在吃過期壞掉的食物。他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:「要幫這名老人解決問題,是該給他一台冰箱?提供送餐服務?還是幫他負擔每次的醫藥費就好?」

“我們看待照護成效應該是看結果,而非過程。”

「如果結果控制得好,過程必定是好的;但過程好,結果卻不一定就好,」陳亮恭說,門診、住院治療等只是中間的過程,但很多長輩出院的第一天,正是他失能的開始。如果無法串連、整合醫療與照護體系,提供長輩持續且完整的照護,是無法解決高齡社會的醫療困境。

關於長照,沒有人是局外人!

 

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event/2017LTC/

242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